






张培:早年参军驱逐日寇 晚年为母校捐书
2017年2月,“逐梦他乡重庆人”台湾组一行来到台南市南区公英一街,刚到巷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就远远地朝我们挥手,用重庆话跟我们打招呼:“都是重庆老乡啊,好!我小时候就是在重庆长大的。”这位老人就是91岁的抗战老兵张培。
从巷口到老人家里大约有200多米。尽管已年逾九旬,几年前还遭遇过车祸,行走有些不便。但一路上,老人一直拉着记者的手,有说有笑,非常开心。
1926年,张培出生在重庆南川。1939年,他的家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中化作一堆废墟。张培回忆说,日军轰炸时丢了燃烧弹,城里被烧得片瓦不存,死伤惨重。他当时在读小学五年级,由老师带队躲警报。等警报解除返家时,他见家已被夷为平地,无家可归,只得到市郊投亲,转读道南小学。
后来,道南小学也被夷为平地,因而辍学。从那时起,张培对日寇恨之入骨,下决心长大后要从军报国,打日本鬼子。
1944年,张培应召入伍,受训8个月后分到重庆服役,曾驻扎在上清寺、两路口、海棠溪、南山一带。当时的南山关押着众多日本战俘及间谍,张培负责看押他们。
1945年8月15日,正在执勤的张培忽闻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打听才知道是日本无条件投降了。他特地在那一天去相馆拍了一张照片,为的是永远记住这个令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
1949年,张培到了台湾,娶了一个当地姑娘,有了一儿一女。妻子从小父母双亡,被张培的南川老乡收养长大,能听懂重庆话,因此,张培在家时都习惯说重庆话。
张培在台南成功大学工作10多年,1978年退休。本可以安享晚年,但是,在台湾生活的几十年里,他无时无刻想念着故乡。南川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亲人、老房子,多次在他的梦里出现。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他激动得几个晚上没有睡着觉。1988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南川探亲,见到了几十年未曾谋面的叔叔、婶婶和堂弟,忍不住抱头痛哭。遗憾的是父亲已去世,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成为张培永远的遗憾。
那次回重庆,张培特地到两路口、海棠溪、新界口、黄山等地,探寻当年服役过的地方,感觉沧海桑田,时光荏苒。
之后,张培多次往返于重庆和台湾之间。在他家的书柜里,保存着一封由南川道南中学校寄来的一封信,那是他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5000多元台币给母校捐赠了一套百科全书后,对方写来的一封感谢信。张培说,希望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昊:抗战胜利后主动申请建设台湾 赞重庆变化翻天覆地
在台北西门汀有一个“全球华人纪念抗日协会”,95岁高龄的李昊是协会理事长。老人很健谈,一说起家乡重庆,他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
李昊1922年出生于北京,“九一八”事变后到山东读书,第二年随父母到了重庆,家住青木关,在合川读中学。
“我的青少年时光都是在重庆度过的。”李昊说,他在重庆生活了整整八年。学生期间,李昊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入伍参加青年军。抗战胜利后,台湾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他便主动申请到了台湾,并在台湾大学继续学业。哪曾想这一待就是大半辈子。
直到2014年,李昊为了一个两岸青年交流的项目,才回到重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的重庆和我记忆中的重庆完全是两回事,变化太大了。”抚今追昔,李昊感慨万千。
1991年,在台湾的一万多青年军老兵成立了协会,借此平台帮扶互助,联络感情,并推举李昊为理事长。
“很多老兵虽然来台湾几十年了,但是总感觉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我们怀念家乡,渴望祖国统一。家乡在哪里,我们的根就在哪里。”李昊说。
刘文彬:家书牵起两岸情 为给重庆亲人写信努力学写字
92岁的刘文彬祖籍重庆铜梁大庙,不到1岁,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伯父一家长大。1942年,他正在山上帮人放牛,被抓了壮丁。
刘文彬坦言,由于是被迫的,起初他极不愿意当兵,但在部队待久了,看到日军的大肆侵略,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都不当兵,国家怎么办?有了这种想法,此后他就安心留在了部队。
抗战胜利后,刘文彬随部队来到台湾。到台湾后,刘文彬最大的寄托就是给家人写信。由于他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只能委托别人代写。那时候,写给家乡的信件只能拜托朋友通过香港寄出。每次写信,刘文彬都是给朋友口述,朋友记住后,再写信寄出。
每次都让人帮忙写信,毕竟不方便。刘文彬为此专门上了一所夜间学校,开始习字。
此前,每封寄出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了无音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铜梁的家人才第一次收到他的来信。“第一次是我侄儿收到的信,由于信封上是我两个堂哥的名字,其中一位已过世很久了,所以侄儿收到信后吓了一大跳。”回想这件往事,刘文彬笑中有泪,笑的是侄儿的反应,伤感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两岸的通信一度中断,等收到信时已物是人非。
1987年,两岸实现三通之后,几乎每隔一两年,刘文彬都会带着家人回到铜梁老家住上一段时间,至今已回去了17次。“现在家乡建设得很漂亮,老家人的日子过得也好了。”刘文彬说,只要身体允许,他每年都想回家乡看看,住上一段时间。
钟蕾妮:促进两岸民间交流 弥补父辈遗憾
对于老兵们的这份乡愁,“全球华人纪念抗日协会”秘书长钟蕾妮可谓感同身受。钟蕾妮说,虽然她出生在台湾,但她的父亲也是一位抗战老兵,从她小的时候起,父亲就经常会给她描述故乡的秀美景色、风土民情。
“我记得小时候,每年除夕,我们小孩子和妈妈都要特别小心。”钟蕾妮说,“除夕有祭拜的风俗,因为爸爸是家中老大,他非常想念在大陆的亲人,却不知道家人如何了,是否还健在,所以心情会特别不好。祭拜的时候,爸爸会跪在地上哭很久。”
钟蕾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两岸开放探亲的消息一出来,父亲就迫不及待地办理好手续,回到家乡,探望多年未见的亲人。
这些年来,钟蕾妮多次往返重庆和台北。除了回乡探亲之外,她还经常参与组织两岸之间的交流活动。包括重庆的西南大学在内的不少大陆高校合唱团,都曾通过他们的邀请,前往台湾进行交流演出。同样,她也经常会联络台湾的高校学子到大陆的高校进行沟通互动。
钟蕾妮说,作为老兵们的后代,她希望通过加强两岸的交流,增进两岸一家亲的情感,以此弥补父辈们萦绕在心头半生的乡愁和遗憾。

逐梦他乡重庆人

重庆微发布
摘要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曾经,面对外敌入侵,他们是为了民族独立,不惜赴汤蹈火的热血青年。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大多已是耄耋老人,岁月在他们的脸庞刻下深深的皱纹,却抹不去埋藏在心底的那一缕故乡情怀。站在台湾的土地上,与大陆亲人隔海相望,这群重庆籍抗战老兵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两岸同根同源,同祖同宗,愿国家统一,繁荣富强。
audio://live.cqnews.net/vod/data/video/201704/21/6b34623b-5014-4580-dbc6-f56ea71901af/transcode_ebca0bd9-0c6b-dd2a-dac9-efd97795.mp4|ld://live.cqnews.net/vod/data/video/201704/21/58f9fccc-12a41-2670-4cd9-aeeed39c/transcode_42ee6256-750b-d03f-4bd9-3d5b6fe0.mp4,ld://live.cqnews.net/vod/data/video/201704/21/58f9f702-12a40-8af1-40e4-988999c9/transcode_a4cf9428-f425-7f15-cf6c-3884de03.mp4
http://zhumeng.cqnews.net/zumeng/laobing20170421.mp4,http://zhumeng.cqnews.net/zumeng/laobing20170421lianbo.mp4
重庆之声报道
重庆卫视完整报道
重庆卫视完整报道
重庆日报报道
重庆晨报报道
网友评论
联系我们
1、人物征集热线:023-68615657
2、人物投稿邮箱:zmtxcqr@126.com
版权声明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原创策划出品,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00:00:00

逐梦他乡重庆人

重庆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