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少时隔墙听电影 背下了整部戏的台词
1959年,饶曙光出生在重庆黔江。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年少的他对前苏联文学和鲁迅先生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年纪不大,有些还不能完全看懂,但书是要‘啃’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它的道理。”
或许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饶曙光“顺理成章”地爱上了同样具有表现张力的电影。彼时还是知青的他为了看新版《渡江侦察记》,硬是跑了20多里地回县城看;为了看《闪闪的红星》,偷偷拿了5分钱买电影票,结果被当作为家里的“特大经济案件”查了3个月。
“我们那个年代,除了露天电影,还有很多所谓的内部电影是看不到的,于是我就贴着墙壁听。”饶曙光笑着说,“次数多了,整部戏的台词都能背下来。”
多年之后,回想起年少时看电影的岁月,饶曙光依旧目光炯炯:“有风的时候,露天电影的屏幕会动,电影画面也跟着晃来晃去,但观众一点都不抱怨,照样看得津津有味。我还记得当时写了一篇关于谢晋电影《春苗》的影评,后来还在黔江一家工厂的黑板报上刊了出来。”
1975年,饶曙光开始接触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日复一日“啃”书,不仅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也为后来写影评打下基础。
参加高考走出县城 电影热情日渐高涨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饶曙光成了众多考生中的一员。“我还记得,高考的时候是冬天,下着大雪,考场的窗户纸是破的,漏着风,答题答到最后,我的手几乎冻得没有知觉。”
幸运的是他顺利被四川师范大学录取,进入中文系学习,这是他第一次离开黔江。
在饶曙光的记忆中,这段上学路并不轻松,时隔30多年,他依旧记忆深刻。“那时候是1978年3月,从黔江到成都要花整整5天。”饶曙光说,第一天早晨7点从黔江坐车,下午3点半到彭水,从汽车站赶到码头,买好船票,晚上12点就上船;11号凌晨3点开船,下午4点多钟到达涪陵,然后从乌江码头赶到长江码头,买好船票;12号早晨6点上船,下午3点多到达朝天门码头,然后赶到菜园坝火车站,当天已经没有火车票了,只买到了13号晚上从重庆到成都的火车票,终于在14号中午赶到了成都。
在四川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饶曙光对电影的热情不减。有一次,他偶然发现,隔壁四川省邮电学校(现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每个星期会放两部电影。当时学校管得严,不许学生出去,他就在围墙上打了一个洞,偷偷跑去看电影,看到了《佐罗》《冰山上的来客》《追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经典影片。
1982年1月,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以后,饶曙光被分配到当时的阿坝师范专科学校教文艺理论和美学。但他想从事和电影有关的工作,希望通过继续读书来寻求机会。同年4月,他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被四川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录取。
平均每天看一部电影 工作其实没有外界想得那般美
1985年7月,饶曙光硕士毕业,选择到当时才成立一年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从事电影研究和评论工作。至此,他的电影之路步入了正轨。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工作的最初几年,饶曙光的工作内容常常被人羡慕:经常连续一个星期,每天看6部电影。但带着朋友看了两天后,朋友直呼受不了。“工作就是这样,好的、不好的电影都要坚持看完,才能积累大量的资源,写出客观的评价。”
多年来,饶曙光已写500多文章,累计400多万字,平均每天看一部电影,观影数量超过了1万部。“以看国产电影为主,现在每周上映的票房前三的电影都看。”
看好家乡电影事业 赞重庆是天然电影之都
作为电影界人士,饶曙光看好家乡重庆的电影事业发展。他说,尽管重庆的电影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电影制片厂,也还没有拳头性产品,但前景很好。
“之前的《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电影都是在山城拍摄的,现在到重庆取景的电影特别多,一年好几十个电影,提升了重庆的城市影响力,估计这两三年重庆电影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重庆整个都是一个天然的电影之都,一年四季的美景可以满足几乎所有的电影对外景的需求。”饶曙光说。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多彩中华·首届获奖少数民族影片展映于2016年10月在黔江举办,饶曙光还代表中国电影家协会为黔江濯水古镇授牌“中国电影家协会濯水电影创作拍摄基地”和“中国电影家协会文艺扶贫基地”称号,并联络北京电影学院在这里建立实训基地。此外,饶曙光更是打算推动建立阿蓬江电影博物馆,主打少数民族电影。
说起老家黔江的变化,饶曙光很是感叹,在他看来,黔江已今非昔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如今,黔江机场有飞机直达北京,有火车通达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从重庆主城区到黔江,走高速公路也只需要3个小时。“作为一个重庆人,我深深为重庆感到骄傲和自豪。”
饶曙光表示,过去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黔江的美景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交通的通畅,今后,黔江一定会成为新的热点景区和电影拍摄福地。“濯水古镇、小南海、城市峡谷、官渡河……你能够想象得到的乡愁,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重庆非去不可,重庆的黔江非去不可。”

逐梦他乡重庆人

重庆微发布
摘要
“重庆就是一个天然的电影之都,一年四季的美景可以满足几乎所有电影对外景的需求。”聊起电影事业,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对家乡给予了如此好评。作为电影行业数一数二的学者,饶曙光对于中国电影、重庆电影,有着独到的见解。
audio://live.cqnews.net/vod/data/video/201704/10/4c66d9ce-836e-4dee-a287-a586ae6a406f/transcode_fbd23abf-0aff-5416-0fc1-701e76cd.mp4|ld://live.cqnews.net/vod/data/video/201704/11/f28728fa-f095-4aa0-9839-70840c35dd00/transcode_22e4206c-9d29-e029-2ee1-38203632.mp4,ld://live.cqnews.net/vod/data/video/201704/11/8ec1c96d-f1b2-42a6-9152-27ed583c3431/transcode_2b57404b-5916-dfeb-8dae-e5b417f2.mp4
http://zhumeng.cqnews.net/zumeng/raoshuguang20170411.mp4,http://zhumeng.cqnews.net/zumeng/raoshuguang20170411lianbo.mp4
重庆之声报道
重庆卫视完整报道
重庆卫视完整报道
重庆日报报道
重庆晨报报道
网友评论
联系我们
1、人物征集热线:023-68615657
2、人物投稿邮箱:zmtxcqr@126.com
版权声明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原创策划出品,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00:00:00

逐梦他乡重庆人

重庆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