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6日6时讯(首席记者 黄军)今(26)日,中电剧团已决定不作昆明之行,并加紧排演《凯歌归》,9月初有可能在抗建堂演出。过去的几年间,重庆的话剧演出空前繁荣。
抗建堂建成于1940年底。目前重庆已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中心,当时在重庆的不仅有五大剧团——中华剧艺社、中电剧团、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中国艺术剧社,而且还有孩子剧团、怒吼剧社、中国业余剧社、戏剧工作社、中国胜利剧社、留渝剧人、新中国剧社、育才学校戏剧组等专业和业余剧团。
一大批知名的作家、导演、演员云集重庆,话剧运动在重庆形成了空前的高潮。
话剧发展了,但可供演出的剧场却奇缺,1940年4月,郭沫若任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后,针对当时只有国泰大戏院可演话剧的情况,决定新建一所话剧剧场,以解决当时重庆戏剧界名家荟萃但剧场奇缺的困难。中国电影制片厂第二摄影棚地处中山一路马路边,市声嘈杂,不利于拍摄电影,于是该处被改建为剧场,由著名导演史东山的夫人华旦妮具体负责改建。剧场在1940年年底初步建成,用“抗战建国”口号,取名为“抗建堂”。
抗建堂总占地面积为1321平方米。剧场坐北朝南,为中西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有堂厢、楼厢和工作室,设860个座位。1942年12月改建竣工,座位增至1000座。建成后的剧场,音响效果很好,大小适中,是演话剧的理想场地。
抗建堂为上演进步话剧和进步文艺界集会、活动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从1941年4月至1945年,共上演了33出大型话剧,包括郭沫若编剧,分别由石凌鹤、王瑞麟导演的《棠棣之花》《虎符》;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天国春秋》;陈白尘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大地回春》;曹禺编剧,分别由张骏祥、金山、史东山、苏怡导演的《北京人》《雷雨》《蜕变》《日出》;吴祖光编剧,分别由贺孟斧、张骏祥导演的《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张天翼原著,石凌鹤、张莺、吴晓邦改编,石凌鹤导演的《猴儿大王》;由杨村彬编导的《清宫外史》;徐昌霖编剧,史东山导演的《重庆屋檐下》;安特列夫著,师陀、于伶改编,陈鲤庭导演的《大马戏团》;夏衍编剧,金山导演的《芳草天涯》等等。